临夏州“数字”赋能“放管服”改革推动生态环境领域政务服务提质增效

来源:临夏州生态环境局 发布时间:2023-08-31
字号:
收藏

近年来,临夏州生态环境局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州关于数字政府建设、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和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部署要求,坚持“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导向,结合“三抓三促”行动,聚焦“优服务、严执法、守底线、促发展”目标,加强数字政府建设,坚持简政放权,提高监管效能,提升政务服务水平,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力助推全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聚焦重点指标,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坚持高位推动部署,着力查堵点、出实招、破难题。全面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制定印发《临夏州生态环境局关于优化营商环境攻坚突破年行动实施方案》,将减时限指标提升到78.48%,平均材料数压缩到2.48,事项与办件关联度提升到32%,即办件占比提升到12%,网办率和全程网办率100%。积极推进电子证照共享利用,强化电子证照规范化管理,动态调整、更新管理数据,定期核验电子证照数据质量,新归集电子证照数据285条。提升执法检查“数字化”水平,建成临夏州生态环境大数据监管平台,对全州各县城及重点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和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安装自动在线监控装置,对黄河干流临夏段30个雨洪排口安装视频监控设备,精准识别和分析污染源,提升治污能力和执法监管效率。

创新办事模式,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坚持多措并举,提升服务水平,强化服务质效,增强群众获得感、认同感。严格落实“三集中三到位”原则,强化窗口技术力量,选派业务骨干专职负责协调“大厅--单位--大数据中心”之间的业务工作。积极对接开展生态环境系统专网与政务服务专网联通工作,为实现“一网通办”和“一个窗口进、一个窗口出”筑牢信息网络基础。畅通沟通机制,建立全州生态环境局放管服服务微信群,加强信息沟通,及时答疑解惑,对各分局进行垂直指导,形成“大厅受理—微信群通知—领导督办—科室跟进落实”的办事模式,推进生态环境审批事项高效办理。规范行政审批行为,统一规定全州政务服务事项的办理依据、申请条件、申请材料、审批流程、审批期限等要素,实现无差别受理、网上办、推行简化审批。

创新监管机制,提高环评审批效率。坚持简政放权,调整审批权限,缩减审批链条,健全环评管理制度体系。根据《甘肃省生态环境厅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建设项目目录(2023年本)》除上级生态环境部门审批的外的所有环境影响报告书项目调整为州局审批。环评登记表备案项目按“属地原则”在各县(市)分局备案,无审批环节。同时,采取“容缺受理”“告知承诺”“豁免”“一次性告知”“及时公示公开”“行政审批和技术评估分离”“取消审批前置”和“简化环评文件内容”等措施,完善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严格落实空间管控措施,坚守“三线一单”底线原则,严把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的“政策关”,加强对环评文件编制单位的监管,全面落实固定源排污许可证制度。

强化全过程监管,确保生态环境安全。全面落实“双随机、一公开”和“互联网+监管”制度。持续加大环境监管力度,建立与法院、检察院、公安等部门联动机制,与住建、应急管理、自然资源等7个部门签订联动执法协议,严防严惩环境违法行为,今年以来,全州共办结环境行政处罚案件21件,罚款76.77万元,申请法院强制执行2021年下达处罚决定案件1件,追缴罚款43.7万元。推行执法正面清单、部门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及“两轻以免”柔性执法等制度,通过行政建议、行政指导等方式,纠正违法行为,依法对轻微违法行为不予处罚,共办结不予处罚案5件。加强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排污许可证和排污许可执行报告的质量抽查,把好行政许可的“审批关”,今年以来,共抽查环评文件21份,排污许可证62份,执行报告82份。

加强政企沟通,保驾护航项目建设。推行“阳光晒权”和包联制度,推动政商关系即亲又清。以州政府网站为主渠道,依法公开行政审批事项、申请受理、审批意见、违法违规问题查处等情况,确保行政尺度统一,企业办事有据可查、有章可循。着力提升服务水平,对重大项目、民生工程、乡村振兴项目提前介入,进行跟踪服务,制定包抓责任清单和项目管理台账,通过“不来即享”平台,及时发布惠企政策,确保政策宣传到位、审批服务到位。压实工作责任,成立“保障重大项目环评审批工作专班”,印发《关于推动130个州列重大项目实施大提速包抓推进的通知》,制定领导包抓工作责任制,建立调度运行机制,建立重点项目环评管理台账,汇集企业诉求,组织分析研判,及时研究解决突出问题,全方位提升营商服务水平。


X

温馨提示:

临夏州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实行统一身份认证,州政府网站身份认证工作依托甘肃省政务服务网完成。网民注册成功,并通过身份认证后,可在全省政府网站实现“一网通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