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共育“石榴籽” 真情浇灌“幸福花”——临夏市“三个强化”推进基层治理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互融共促

来源:临夏州民族事务委员会 发布时间:2024-01-30
字号:
收藏

临夏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民族团结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在强化服务、打牢基础、营造氛围上下功夫,着力营造“民族团结、包容进取”的良好氛围,有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让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在一起,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浇灌民族团结的“幸福花”。

强化党建引领,凝聚民族团结进步之力。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立足部门职能,强化党建引领,进一步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实现党建与民族团结工作“双推进、同增强”。在社区组建“大党委”,将辖区驻区单位党组织纳入成员单位,签订共建协议、建立共建清单,常态化开展资源联用、活动联搞、服务联抓、治安联防、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等活动。制定印发《临夏市“党群零距离”网格化提升基层治理能力“1+N”工作机制任务清单》,及时调整建立由市委书记任组长的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领导协调机制。按照便于管理、便于识别和便于开展工作的原则确定划分城市网格210个,农村网格35个,将党建、政法、民政、城管、市场监管、卫生健康、应急管理、环保、水务等服务管理职能实行“一网统管”,推进“一张网”开展服务管理工作。充分应用掌上智慧管理平台等程序,以“微单元”“微心愿”“微治理”解决群众反映的各类诉求,通过线上、线下的双向联动,有效促进了各民族群众之间的交流、交往、交融,全面推进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等途径,使“互嵌式社区”进一步深化为“互嵌式社会”,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有效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目前,已建成“互嵌式”村35个,社区44个,占比达到100%。

强化民生保障,夯实民族团结进步之基。聚焦民生保障、特殊群体、群众关切,将民族工作和民生工作深度融合,为各族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夯实民族团结进步之基。打造青春绽放“小红星”公益课堂,组织800名年轻干部、离退休老干部和返乡大学生组成志愿者队伍,为青少年开展课程辅导、科普宣讲、研学参观等活动,先后吸引2.37万名各族学生参与。打造关心关爱幸福食堂,在全市44个社区、35个村全覆盖建成运营关心关爱幸福食堂,为孤儿、行动不便的重度残疾人、家庭困难的重病患者、60岁以上老人提供就餐送餐服务,并动员餐饮企业为环卫工人和弱势群体提供爱心餐,用一餐可口的热饭,既解决了“空心化”“老龄化”带来的“吃饭难”问题,解除了外出创业、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又在全社会营造了孝老爱小、济困扶弱的温暖氛围。以党建为引领,创新性提出“三个一”工作机制,即在全市各村社区配置“一村一法律顾问”、“一村一专职民警”、“一村一人才小分队”,通过这“三个一”工作机制,不断延伸法律服务,打通警务工作“经络”,点燃拔尖人才“引擎”作用,激活了基层治理“新引擎”,不断提升各族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

       强化宣传教育,铸牢民族团结进步之魂。以全市各族群众为主体,通过宣传培育、文化浸润等方式,创新开展各类宣传教育活动,在润物细无声中铸牢民族团结进步之魂。在各村(社区)开展“数家珍、说变化、话未来”和“说变化、感党恩、爱家乡”两项活动,通过开展“两项活动”,提升了工作人员业务水平,使社区干部全面熟知“社情基本账”和社区亮点特色,有效激发了各族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凝聚了社区上下服务基层、奉献基层的力量。依托党群服务中心阵地资源,将社区空闲场地、社区图书阅览室等进行资源整合,倾力打造“15分钟社区阅读圈”,在各街道社区设置城市书屋、共享书屋、河州书房等各类书屋(社)59个,提供资料查阅、课业辅导、“听书”阅读等服务,打造家门口的红色“充电站”。通过各类文化宣传教育活动,筑牢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人心防线,将民族团结与党建宣传工作有效相融合,努力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做出探索、积累经验。


X

温馨提示:

临夏州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实行统一身份认证,州政府网站身份认证工作依托甘肃省政务服务网完成。网民注册成功,并通过身份认证后,可在全省政府网站实现“一网通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