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花开映河州 同心共筑职教梦——临夏现代职业学院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纪实
在古丝绸之路南道要冲、多民族交融的河州大地,临夏现代职业学院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正书写着民族团结进步的新时代篇章。全院师生中有汉族、回族、东乡族、蒙古族、撒拉族、保安族、藏族等14个民族,多元文化在此交流交往交融,逐步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学院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的全过程各方面,构建起独具职教特色的育人体系,绘就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生动图景。
党建引领聚合力
构筑民族团结“红色堡垒”
强化政治引领,凝聚强大合力。学院党委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坚持党对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全面领导,成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统战部牵头协调,各部门紧密配合、全院师生共同参与的创建工作局面,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统筹部署推进创建工作,形成上下联动的大统战工作格局。
科学设置整体规划。制定《临夏现代职业学院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工作实施方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嵌入政治考察、巡视巡察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列为党员干部学习和教师全员培训必修内容。同时,将创建目标融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从学院整体设计到教学实践的全链条贯穿。
思政育人强根基
打造铸魂育人“立体课堂”
筑牢思政课程主阵地。开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必修课,系统阐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渊源,结合临夏多民族交融史实,讲透“五个共同”深刻内涵。同时强化课程思政协同,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各专业教育教学,《大学语文》萃取河州花儿、砖雕等非遗文化,历史课追溯丝绸之路民族融合史,艺术课展现各民族艺术共性,形成覆盖各专业的思政育人体系。
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作为文化认同基石,通过《大学语文》规范教学、普通话培训考试、朗诵比赛、推普周等活动,实现师生语言应用能力全覆盖。师生教育教学活动、校园广播、宣传标语等均使用规范用语,架起各民族交流沟通的语言桥梁。
文化浸润促交融
构建“嵌入式”育人生态
强化日常管理互嵌共融。创新“红石榴”系列评选,将民族团结纳入班级、宿舍、实训室考核,设立流动红旗激励先进;主题班会聚焦“五个认同”,家校协同开展民族发展史实践活动,让共同体意识从校园延伸至家庭、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近三年评选“红石榴”班级23个、文明宿舍68间,“红石榴”实训室9个,形成“人人争先进”的良好氛围。
深耕文化浸润品牌。以“石榴籽大讲堂”“非遗文化展”等多元载体深化思想认同,打造民族团结主题广场、非遗工坊等实体文化景观,让共同体意识抬头可见、驻足可观。开展民族文化节、“石榴杯”演讲等品牌活动,年均举办40余场,让各族师生在歌舞交融中深化认同。
打造红石榴社团矩阵。将学院特色与社团建设结合,卫生健康学院“白衣天使社团”开展惠民服务,文旅学院以“花儿”艺术助力地方文旅活动。依托7个非遗工坊,邀请10余位非遗大师驻校教学,通过“砖雕文创”“纸浆画灯饰”等校企合作项目,让各族学生在技艺传承中增进互信。
协同创新显成效
书写职教惠民“河州答卷”
非遗传承激活文化生命力。非遗学院构建“1+N”课程体系,培养300余名“技能+文化”双型人才,促进非遗与教育深度融合,鼓励更多学生投身非遗产业,带动临夏砖雕、泥塑等产业增长,积极创新研发文创产品,助力文旅产业发展,让非遗成为民族团结的 “文化纽带”。以非遗技艺为题材,开发跨民族文化课程,引导学生在泥塑、砖雕等技艺实践中感知文化共性。学生创作的56个民族泥塑、纸浆画等作品,成为文化互鉴的鲜活教材,实现“技艺传承-文化认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科研赋能服务地方发展。学院聚焦民族地区需求,获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3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项课题4项,与多家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转化“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等成果2项,助力乡村振兴。
实践服务延伸育人半径。开展“四走进”活动 200 余次,组织师生赴10个乡镇支教帮扶;与20所院校开展校际交流,30次进社区宣讲民族政策。
多维保障筑根基
凝聚创建工作强大动能
构建全媒体宣传矩阵。整合校园广播、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平台,开设“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专栏,推出“民族团结知识问答”活动,短视频总播放量超50万次。2025 年获国家级媒体报道1次、省州级20余次,形成线上线下同频共振的宣传格局。
赋能师资队伍建设。实施“三项计划”和“全员培训工程”,开展“甘浙一家亲,民族地区技术人才培训项目”东西部合作培训交流,举办临夏州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培训班,累计培训教师1100名。目前已形成10余个多民族科研团队,为创建工作提供人才支撑。
强化法治安全防线,提升依法治理能力。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加强对《中国共产党章程》《共青团员章程》等的学习,将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和法律法规纳入“八五”普法等法治宣传教育,法治副校长定期开展防校园暴力、反邪教渗透讲座,提升师生法治观念与风险防范能力,实现民族宗教领域“零风险”治理。
从课堂到工坊,从校园到社区,临夏现代职业学院用十年实践证明:职业教育不仅是技能培养的摇篮,更是民族团结的熔炉。如今,各族师生如石榴籽般紧紧相拥,在传承河州文化中坚定文化自信,在服务地方发展中践行使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