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现代职业学院“开学第一课”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非遗文化,薪火相传,2025年是春节被正式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的第一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焕发勃勃生机,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文化自信,将“开学第一课”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学院于近日举行“非遗文化迎开学”主题体验活动,将蛋雕、葫芦雕刻、书法、纸浆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融入迎新环节,为学生们打造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第一课”。
活动当日,现场人头攒动,同学们在薄如蝉翼的蛋壳上雕琢出牡丹、河州砖雕纹样,细腻的镂空工艺引得大家纷纷驻足惊叹,“河州葫芦雕刻”展台上,形态各异的葫芦经过烙画、透雕等技法,化身《黄河风情》《牡丹映雪》等主题艺术品,尽显临夏地域文化特色。
“没想到鸡蛋壳能变成艺术品!老师教我刻学院LOGO时,屏住呼吸的感觉像在完成一场微雕手术!”学生们兴奋的展示着自己的蛋雕初体验作品。许多学生表示,这种“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的非遗体验,让书本上的文化传承变得鲜活可触。
书法体验区内,墨香四溢,学生们提笔挥毫,写下“自强不息”“格物致知”等励志词句,将传统翰墨精神融入学习生活中。“一字千改始心安”——从临摹碑帖到自成风格,书法的精进需要日积月累的沉淀。这种“慢工出细活”的过程,潜移默化中培养坚韧不拔的品格,让人学会在浮躁中保持从容,于挫折中懂得坚持。
活动中泥塑的泥土取自临夏本地富含矿物质的红黏土,经过筛滤、发酵、捶打,才有了这般细腻柔韧的质感。泥塑艺术在我国已有七千多年历史,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人面像,到敦煌莫高窟的佛像雕塑,泥土始终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基因密码。
转身来到纸浆画区域,桌上这些缤纷的“颜料”竟是用废报纸、鸡蛋托打成纸浆,再加入食用色素制成的!这项变废为宝的技艺,正是古人“惜物之道”的现代延续。北宋《天工开物》记载的“还魂纸”工艺,恰是今日环保艺术的千年回响。
新学期,新气象。学院以非遗文化为媒,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开学第一课”,为学生们开启了一段别样的文化之旅,也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相信在学院的精心培育下,非遗文化的种子将在青年学子心中生根发芽,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