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美民富产业旺 和美乡村入画来——全省“和美乡村”建设现场推进会走进临夏

来源:临夏州生态环境局 发布时间:2023-07-22
字号:
收藏

大美临夏,其美若何?

盛夏的临夏,诗情画意。蜿蜒逶迤的柏油路,古朴别致的农家小院,各具特色的彩色墙绘,房前屋后绿树红花……走进临夏回族自治州各村庄,仿佛置身于一幅恬静和美的田园生态画中,让人流连忘返。

为进一步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加快推进甘肃省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7月21日上午,全省“和美乡村”建设现场推进会在临夏召开。会前,与会人员兵分两路走进临夏市、临夏县乡村,看变化发展、听成功经验,共同探寻“和美乡村”建设的新思路、新路径。

观摩团成员参观临夏市折桥镇折桥村

车辆驶过,一路风景。走进折桥镇折桥村,沿着乡村小道,顺着九眼泉潺潺的水渠,目之所及皆是不同格调、不同规模各具特色的农家乐,巷道两侧让人一看就懂且富有寓意的墙绘吸引观摩团成员纷纷驻足欣赏,举起手机记录着上了墙的美好!

“从开始的爆炒草鸡发展到今天的菌汤鸡、九眼泉冰煮羊羔肉、折桥麦穗等40多种特色农家美食,如今有160家农家乐,年吸引游客达100万余人次,创收1.5亿元,实现群众就业1200多人,户均收入30—50万元。并且带动周边两个村的种植、养殖产业以保证折桥村农家乐的原材料供应。”折桥村党支部书记马福荣自豪地说。通过发展美食产业,这个昔日穷困的小村子,如今是“全国首批乡村旅游重点村”,入选2020年度“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享有“河州美食第一村”的荣誉。

观摩团成员参观农家乐特色美食

建设和美乡村,基础在产业、潜力在产业、希望在产业。走进临夏市枹罕镇青寺村的花卉产业基地,智能温室里的百万株玫瑰绚丽绽放,工人们熟练地将刚采摘下来的玫瑰进行分级包装,从这里出发,每年有6000余万枝玫瑰花走进北上广沪、走向欧美,让中国的花香飘向世界,实现总产值1.8亿元。花卉产业带动周边300多村民成为产业工人,年收入达4.5万元左右,这里的村民真正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增收的梦想,工作家庭两不误,老百姓的表情中透着幸福感满满。

同样,在大庄村的红树莓基地,150万株红树莓树上,鲜红饱满的果实挂满枝头,树莓啤酒、树莓果汁、树莓果干等一系列衍生产品摆满了展厅,“种植+采摘+旅游”全业态发展格局,带动着周边群众增收致富。

“产业发展各具特色,人居环境美观实用,全面展现了新农村面貌。”

“文化内涵挖掘得好,美食产业延续性强。”

“配套设施齐全,有吃有住有玩,能留住游客。”

……

每到一处,与会人员或认真倾听、或凝神思考、或轻声交谈、或拍照记录,一个个好经验、好做法令大家应接不暇、耳目一新,一个个新机遇、新点子让大家相互交流、灵感迸发。

村民家门口的青山绿水

“近几年,临夏在乡村建设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在前期规划、中期施工、后期管理中,形成了一套特色鲜明、运行有效、内外兼修的示范性工作模式,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比如说在临夏群众的事群众说了算,政府变管理员为服务员和引导员。”天水市乡村振兴局局长哈福海表示。

从临夏市到临夏县,从先锋乡前韩村到新集镇苗家村,每一处都独具特色,每一个村庄都别具魅力,田地里农作物茂盛,山上植被让空气都是绿的,和美乡村一年四季都可游可玩,休闲度假的新业态让人目不暇接,陶醉其中、流连忘返。观摩团一路行、一路看,边思边议。

观摩团成员参观农家小院

沿着观摩路线继续前行,车窗外,徐徐凉风荡开了青山的绿,拨动一片片成熟的麦穗,舞动起玉米长长的叶片……太子山天池鱼翔浅底、睡莲绽放、野鸭嬉戏,编织出看得见摸得着的诗与远方。

还有临夏县刁祁镇的围场村,依托生态底色,利用原产地优势,通过大力发展农家乐,让村民依靠家门口的绿水青山吃上了“生态饭”,挣上了“旅游钱”,把“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祖先格言进行了无限放大。

在感受自然生态美景的同时,穿插其中的当地特色农产品,让人惊喜连连。这些以自然风光为依托的观摩点,将秀美的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完美融合,给观摩团留下美好而难忘的印象。

“通过观摩学习,收获非常大,临夏回族自治州打造‘和美’乡村建设的成效更让我震惊。党建引领、产业带动,临夏完美了生态的底色,美丽乡村的彩色以及饮食文化的特色,真正做到了一村一特色,千村千面貌。”兰州新区管委会副主任罗耀宗感慨地说。

这次甘肃省“和美乡村”临夏州现场会的胜利召开,让观摩团成员看到了非大拆大建能让人记住乡愁的村庄,更进一步深度理解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硬道理。通过学“和美乡村”建设的临夏路径。参会人员一致表示,要借鉴临夏的成功经验,回去后要积极推动,让自己的家乡也尽快走出建设“和美乡村”、搭建乡村振兴现代化发展的快车道。


X

温馨提示:

临夏州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实行统一身份认证,州政府网站身份认证工作依托甘肃省政务服务网完成。网民注册成功,并通过身份认证后,可在全省政府网站实现“一网通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