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傩舞傩戏

来源:州文广局 发布时间:2021-12-03
字号:
收藏


傩,原是中国古人驱鬼除疫的一种巫术礼仪,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相传永靖炳灵寺一带很久以前,与吐蕃接壤,以河为界,每年麦熟时,一些吐蕃人骚扰汉人,乘机抢收庄稼。汉族百姓为了防止蕃人野蛮行径,就戴上了面具,打上旗帜,鸣了锣击鼓,奏乐游行,入侵的蕃人以为汉人有神灵相助,不敢前来侵犯。后来,每当丰收年景,这种文明的抵御野蛮者的方法便成了民间七月里的跳会。傩舞傩戏主要分布在永靖县杨塔乡、王台镇、红泉乡等三个乡镇,临夏县的先锋乡等地。傩舞傩戏表演有鲜明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古老传统的面具、内容题材、器乐道具上。

 

 

从样式上可分为歌舞型、戏剧型、杂耍型;演出的内容可分为历史传说故事、佛道宗教故事、农耕生活故事等;歌舞型以伴唱舞蹈和锣鼓伴奏为表现手法,有《斩貂禅》、《出五关》、《二郎降候》、《方四娘》等。戏剧型以形体动作展开故事,交战是用锣鼓、钹助威。每剧演出时间较长,保留着早期戏剧的雏形,主要剧目有《五将》、《杀虎将》、《单战》等军事题材节目。杂耍型的面具造型滑稽,人物多插科打诨,内容多幽默可笑,动作多夸张怪异,以逗趣娱人。常演的剧目有《笑和尚赶过雨》、《庄稼老》、《洗老老》等。

 

 

有专家考证,杨塔傩戏结构、内容与唐代敦煌(儿郎伟)驱傩词基本相似,词中不仅有驱鬼逐疫内容,而且有诉说疾苦、赞颂功德、祈祷祝福等内容。傩戏既保留了粗犷豪放的独舞和双人舞,又增加了细腻幽默的哑剧;傩戏既有稚拙粗野的半神半兽造型,又有装饰华丽的神将和质朴写实的世俗人物。傩戏音乐伴奏很简单,乐器只有一只鼓、一面锣、一副钹和一个笛子,整个表演都要听从鼓点指挥。

我国现行戏曲种类繁多,且文化底蕴深厚,在国内外文化界独树一帜,傩舞傩戏作为我国戏曲的雏形和活化石对研究我国人类史、文学史、戏剧史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傩戏被称为中国古代舞蹈的活化石有着广泛的民族性、群和性和文学性。近年来,永靖县重视这一民间艺术的发掘、保护与开发工作,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民间傩舞艺人,让濒临失传的传统曲目得以传承。2005年永靖傩舞代表西北地区参加在江西举办的中国国际傩文化艺术周活动,并荣获展演活动银奖踩街活动优秀表演奖,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20065月永靖县傩舞傩戏被列为甘肃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24日,甘肃省文联、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在永靖县杨塔乡举行甘肃傩舞之乡授牌仪式,授予永靖县甘肃傩舞之乡的称号。

 

 

 

 



X

温馨提示:

临夏州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实行统一身份认证,州政府网站身份认证工作依托甘肃省政务服务网完成。网民注册成功,并通过身份认证后,可在全省政府网站实现“一网通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