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市2025年“5·12”全国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启动
开口说话、穿衣服、系鞋带、识字写字……这些对正常孩子来说是很简单的事,但对于儿童康复科的孩子却是挑战。
5月9日,记者走进州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科:病区干净整洁,墙上的彩色卡通图案充满童趣,走廊两侧分布着运动治疗室、感统训练室、心理沙盘治疗室和言语训练室等16间治疗室。在各个治疗室,康复治疗师耐心温柔地引导孩子进行言语训练、运动治疗、作业治疗等康复训练,现场氛围十分温馨。
这里不仅是一个治病救人的地方,更像是一个充满爱与希望的“港湾”。
“今天状态不错,表现非常棒,现在我们认识一些小动物朋友好不好?”
“好!”“好!”
康复治疗师吴玥正准备给智力发育障碍患儿宥宥和轩轩做认知训练。她在得到两名患儿肯定的答复后,从教具柜拿起一摞带有图片和文字的卡片,教他们耐心地辨认卡片上的各种小动物。宥宥和轩轩在吴玥的引导下,认真地辨认卡片上的动物,并慢慢地说出了动物的名字。
州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科成立于2021年,是全州首家获批的孤独症定点康复机构。科室现设有床位35张,医务人员33名,配有SET悬吊康复系统、跑台康复系统、中频治疗仪、低频治疗仪及经颅磁脑病生理治疗仪等先进的康复理疗设备,确保每名患儿都能得到全方位、个性化的康复治疗。2023年,该院被指定为临夏市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服务机构。
近年来,该科室医护人员在丰富的临床实践中不断精进业务水平,构建了特色治疗体系,涵盖高危儿超早期干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肌骨功能障碍和言语障碍等多种特殊疾病的治疗。“我们坚持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建立了完善的康复评估及治疗体系,在提供基础儿童康复服务的基础上,开展个别化回合式教学训练、情景式教学及引导式教育等多种方式的特殊教育康复,实现医教结合、全人康复的现代康复理念。”该院儿童康复科副主任杨耀说。
一名名患儿顺利康复,为很多家庭带去了希望与光明。据统计,科室成立以来,累计为400多名患儿提供专业的康复训练。目前,每天仍有约70名患儿在这里接受科学、系统的康复治疗。
“孩子现在8岁。在他3岁时,我们才发现他很‘特殊’。”患儿家长马晓琳说,她的孩子从小就非常可爱,却不愿意与人交流,也不会表达自己的需求。起初,家人并未过多在意。但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才发现孩子在各方面与同龄儿童存在明显差距。经医院专业评估,孩子被确诊为孤独症。
接诊后,该院儿童康复科针对孩子的病情提出针对性的治疗建议,并量身定制了一套科学且个性化的康复干预方案。经过系统的康复训练,孩子的认知、语言、社交能力和听指令能力明显提高,能够独立吃饭、穿衣、上厕所。看着孩子每一天的进步,马晓琳欣慰不已:“来到这里治疗后,医生一遍遍地教孩子一件事情,直到彻底学会为止。他们对孩子很有耐心,让我对治疗充满了信心。特别是在治疗期间,政府每年给予2万元的补助,大大缓解了我们的经济负担,可以让我们一直给孩子做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的最终目的是融入社会。为此,该院组建了一支由医生、康复治疗师、教育干预老师、护士等专业人员组成的团队。他们各司其职,紧密协作,共同为孩子们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康复服务。在治疗过程中,团队成员会根据患儿的病情发展情况,适时调整康复治疗方案,确保孩子康复后能顺利入学。“孩子来到医院后,首先是做评估,根据对孩子的评估和检测结果,再一对一制定详细的儿童发育发展评估方案以及治疗方案和教学课程。”杨耀说,“今年,科室还与甘肃省康复中心医院签订紧密型康复医联体协作协议,为提升康复治疗水平打下扎实的基础。”
2021年,科室曾接诊过一名严重的孤独症患儿。刚到医院时,患儿情绪波动很大,运动能力和认知发展均落后。科室通过详细的医学评估,在“医教”融合服务模式下,给患儿制定了个性化的康复计划,设计了适合孩子发展阶段的认知、社交训练等教案。经过3年的治疗,患儿各功能恢复良好,能与人沟通,可以听从指令、简单表达想法,生活自理能力明显提高。“去年,这名患儿顺利出院进了幼儿园,后来经过回访得知,孩子在幼儿园表现很好,不仅能跟上教学节奏,还会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交流。”杨耀说。
为确保患儿的康复效果,该科室每周六定期开设“家长课堂”,协助家长在家庭环境中更好地实施康复训练。“我们不仅关注孩子的康复,也非常重视家长的参与。”科室康复治疗师马进辉说,“家长的参与是孩子康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康复方法,确保家庭康复的连续性。只有家庭和机构共同努力,才能让孩子们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