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花椒产业破冰之旅

来源:民族日报 发布时间:2025-08-25
字号:
收藏
“椒”傲之后,红果果如何变成“金豆豆”?

临夏花椒产业破冰之旅




八月的临夏,黄土高原的山峁沟壑被一片片浓绿和星星点点的红点缀,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独特而浓烈的麻香,这是属于收获季的味道。对于我州5.3万户椒农而言,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红色小颗粒,承载着他们全年生计的希望。

过去,这份希望时常伴随着焦虑。“好花椒卖不上好价钱”是许多像积石山县安集镇苟家山循环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海胜一样的从业者多年的心结。然而,今年夏天,焦虑正被信心取代。一场国家级行业年会的举办、一笔笔来自全国大客商的订单,正在为这个西北小城的花椒产业按下“加速键”。

从“藏在深闺”到“跻身主流”:一场年会带来的破冰之旅

7月24日,2025中国·临夏花椒产销对接大会暨花椒产业国家创新联盟年会首次在甘肃临夏召开。这并非一次简单的会议选址变更,在联盟理事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魏安智看来,这是一次为临夏花椒“正名”的“认知破冰”。

“临夏作为全国花椒18个主产区之一,其产业价值长期以来未能被充分挖掘,核心原因之一就是‘认知度’的局限。”魏安智对记者说。他尤其提到,当地特有的棉椒品种,其独特价值因宣传和交流不足,始终未进入主流视野。

此次“双会联动”(联盟年会+产销对接大会),将一个全国性的交流平台直接搬到了产区。科研专家、采购巨头和加工企业负责人得以亲手触摸临夏花椒的质感,亲身感受其扑鼻的香气和醇厚的麻味,认知的壁垒在亲身体验中被打破。

破冰的效果立竿见影。重庆红椒椒商贸有限公司创始人张雪林,一位与临夏花椒打了30年交道的“老椒人”,在现场一举签下80吨的订单。“临夏花椒颗粒饱满、色泽红艳、麻味醇厚、香气悠长,品质稳居全国前列。”他对选择的货源赞美不已。他的公司渠道遍及全国,并出口日韩及东南亚,这笔订单意味着临夏花椒将再次香飘海外。

政策的东风也精准吹向产业痛点。利用东西部协作资金,我州为临夏县、积石山县落实了2000万元产业资金,专门用于建设标准化厂房、冷藏库及购置精选色选机和烘干设备。“过去,我们以日晒为主,看天吃饭,制约了花椒品质和价格提升。”展销会上,一位机械制造商一眼看出了产业升级的关键瓶颈。如今,一条条自动化生产线正在替代传统的晾晒场。

“政府搭台,产业唱戏”:西部农业产业转型样本

临夏花椒产业的“破冰”之举,并非简单的市场自发行为,而是一场在政府精心主导下、自上而下的产业升级战役。

州委、州政府将花椒产业定位为“刘家峡生态保护的重要屏障”和“积石山灾后产业重建的重要支撑”,其战略高度不言而喻。随之而来的是一套精准的“组合拳”:《关于推动临夏州花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16条具体政策、20项年度任务清单以及一份委托专业机构编制的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

政府的角色首先是“推销员”和“搭台者”。州领导亲自带队,南下四川、重庆考察取经,又将那里的行业协会“请进来”问诊把脉。更大手笔的是,他们成功将“临夏花椒”纳入全国花椒价格指数监测体系,这意味着临夏获得了花椒市场的“话语权”,价格不再被动。同时,“临夏花椒网”独立门户网站的开通,构建了产业数字基础设施。

更重要的是,政府通过真金白银引导产业补齐最致命的短板——产后加工,直接促成了产销关系的重塑。

陈海胜的合作社今年销售量净增40万斤,他的感受最为直接:“许多外地客商不远千里来采购,一站式的对接砍掉了中间环节,渠道通了,椒农和合作社的收入实实在在看涨。”这番话道出了关键:政府搭建的平台,极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将过去被中间商层层盘剥的利润,最大限度地还给了生产端。

“老把式”与“新农人”:科技赋能下的微观变革

所有宏大的产业叙事,最终都要落在每一个具体的农民身上。技术的渗透,正在悄然改变着这片土地上延续了多年的种植习惯。

李世茂是一位普通的积石山县椒农,用7年时间完成了一场“自我革命”。7年前,他凭老经验种植花椒,“浇水施肥全凭感觉”,亩产仅几十公斤。转机来自林业部门组织的外出学习,带回了拉枝、整形及修剪等科学管理技术后,他意识到“过去舍不得剪枝,结果枝条密不透风,花椒长得又小又少”。如今,亩产增加了30公斤,优质花椒每公斤能多卖十几元。四川和重庆的客商每年都提前预订,科学管理让他尝到了甜头。

临夏县莲花镇仲康花椒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鲁仲康,对技术的感受更为深刻。从2018年的“门外汉”,到如今对有机肥、土壤改良和品种更新侃侃而谈,他的转变源于州林草中心技术推广站“手把手”的帮扶。“技术员每年至少3次深入田间,从育苗、施肥到采摘全程指导。”政府还“升级服务”,邀请重庆专家现场教学。

更深刻的变革来自无刺花椒的推广。嫁接繁育20万株无刺花椒苗木,旨在解决花椒产业最耗时耗力的采摘难题。这不仅是品种的改良,更是对生产关系的优化,旨在降低对密集劳动力的依赖。

甘肃椒管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何贵彬看到了更大的潜力:“这里的花椒种植历史悠久,但管理相对粗放,亩产仅28公斤。通过科学管理,亩产完全可达100公斤以上。”他带来的无人机飞防、小型家庭烘干设备,是为小农经济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一场旨在释放土地潜能的“效率革命”,正在田间地头悄然发生。

未来的挑战:品牌、深加工与未雨绸缪

尽管势头强劲,但临夏花椒的产业升级之路仍面临考验。

首要挑战是品牌整合。目前,在全州“临夏花椒”的大伞下,仍存在“梅花”“兴莲”“陇香麻”“李建平”等多个自有商标。魏安智一针见血地指出:“下一步,必须整合4县乃至更多产区的资源优势,打造一个统一的、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否则,各自为战,难免会造成内耗,无法形成合力冲击全国市场。

其次,深加工仍处于雏形阶段。展销会上展出的花椒油、花椒酱和花椒零食等产品,更像是对可能性的探索,而非成熟的产业板块。能否培育出本土龙头企业,或将国内知名的食品加工企业引入临夏,实现精深加工产品的规模化、市场化,是决定产业附加值天花板的关键。

此外,当前的市场利好得益于多年库存的清空和成功的营销。但农产品价格周期波动是常态,如何建立应对市场风险的长效机制,保护椒农建立起来的信心,需要决策者未雨绸缪。

从昔日的“提篮小卖”到如今的“盛装出嫁”,临夏花椒产业的蜕变,提供了一个观察西部特色农业现代化的样本——它证明,对于拥有特色资源但缺乏市场能力的欠发达地区,强有力的政府引导在产业起步阶段至关重要。但政府的角色并非大包大揽,而是精准地“搭台”、补短板、引技术、拓市场,最终的目的是激活市场本身的活力,让“看不见的手”更好地发挥作用。

当下,醇厚的椒香正乘着产业升级的东风,飘出临夏、飘向更远的地方。这颗小小的红色果实,不仅染红了临夏的山川,更照亮了成千上万农户红火的日子。它的故事,关乎产业,更关乎人。



X

温馨提示:

临夏州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实行统一身份认证,州政府网站身份认证工作依托甘肃省政务服务网完成。网民注册成功,并通过身份认证后,可在全省政府网站实现“一网通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