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奔腾看甘肃】充满希望的布楞沟村
仲秋时节,站在东乡县高山乡布楞沟村南山喜鹊梁上向下看去,崭新的折红二级公路从村旁伸向远方,漫山遍野的山杏、油松、刺槐等苍翠挺拔,依山而建的小康屋错落有致,高标准建设的甘肃省中共党史学习教育基地、村民服务中心、村小学、幼儿园等新建公共设施格外醒目,好一派生机盎然的山村景观!
新农村建设好了,荒山变绿了,孩子们在家门口上学,老人们在家门口就医,光伏发电给村民带来“真金白银”,刺绣销售让妇女有了零花钱,暖棚养殖增强了群众致富的信心……“布楞沟村已今非昔比,村民的素质提高了,大家致富的信心更足了。”高山乡司法所长、布楞沟村包村工作组长陕斌杰说。
布楞沟,东乡语意为“悬崖边”,是东乡县最偏僻、居住最分散、经济发展最落后、生活条件最恶劣的地方。昔日的布楞沟村山大坡陡,沟壑纵横,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业单一,2012 年人均纯收入仅有 1624 元,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自我脱贫能力低,走出去打工谋生成了村民们唯一的选择。
从上世纪 80 年代起,布楞沟村的136 户村民走的走、搬的搬,到2012年,村里只剩下351人,贫困面高达96%。
说起从前的贫困景象,陕斌杰形象地总结为“六难”:行路难,全村道路都是又窄又陡的土路,交通闭塞;吃水难,吃水要往返 30 公里到洮河,人背畜驮;住房难,80%的群众居住的都是危房;就医难,没有村卫生室,头痛感冒要到9公里外的乡卫生院;上学难,只有一所三年制教学点;增收难,全村都是坡耕地,靠天吃饭,十年九旱。
“那时候的条件差得很,走的是土路,吃的是河沟盐碱水,住的是土坯房……”每当回忆过去,村民马麦志感慨万千。
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沿着崎岖陡峭、尘土飞扬的山路来到布楞沟村,入户慰问老党员和困难群众,临走时作出了“要把水引来,把路修通,把新农村建设好,让贫困群众尽早脱贫,过上小康生活”的重要指示。
习近平总书记的到来,如一缕春风,把绿色和希望送到了布楞沟村,也把建设幸福家园的信心和力量扎根在了布楞沟村人民的心中。
2013年,布楞沟流域整体连片扶贫开发工作实施后,依托中石化帮扶项目,建成水泥硬化路 20 公里,修建边沟18.5公里,桥梁1座,解决了群众的出行难和行路难;更令村民喜出望外的是,2020年1月,穿村而过的折红二级公路,更是打通了布楞沟外出的“动脉”。
吃水,不再发愁。随着中西部农村人饮安全工程的实施,埋设自来水管15公里,建成蓄水池7座,清澈的自来水流进了村民院落,结束了群众靠车拉、靠驴驮、靠人背等方式吃水的历史。“吃水不忘总书记,永远感恩共产党”——布楞沟村群众在自家院子最醒目的地方,自发立起了这块水泥碑。
曾经的黄土坡上,崭新的易地搬迁安置点悄然建立,56户村民从低矮破旧的老屋搬进了统一规划的“新农村”。村小学、村级“六位一体”活动场所盖起来了,新建的布楞沟村委会办公楼里配建了卫生室、文化室、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还专门配备了医护人员。布楞沟村生态环境也有了喜人变化。2013年,东乡县新建105座大小蓄水池,开始在村里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项目,实施退耕还林、荒山造林等6000余亩。2019年,推广种植金银花1500亩,补植补栽行道树800株,使昔日贫瘠的荒山披上了绿装、焕发了生机,恶劣的生态环境得到巨大改善。
在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的同时,一系列扶贫政策,唤醒了布楞沟村人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传统种植的小麦、洋芋到经济价值高的木耳、金银花,从各家零星的牛羊养殖到开办规模化的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从解决温饱到发展农家乐,再到荒山坡上“种”的太阳能光伏发电、全方位打造的布楞沟村红色旅,多元化产业让布楞沟群众稳定增收。
“现在村里最大的变化就是群众的观念,村民们有的外出务工、有的在村子里搞产业,各家都有致富的路子。”村党支部书记张翼庆告诉记者,各项惠民产业让布楞沟村走上了发展快车道。2021年底,布楞沟村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862元,是2012年的5.46倍。
环境美了、产业兴了,村民更加重视子女教育,要让乡村振兴后继有人。“现在,村庄发展了,办学条件好了,家长对教育也很重视。”布楞沟小学校长李国华告诉记者,十年前,布楞沟村小学占地不到 200 平方米,总共有两间教室和两间宿舍,昏暗的教室,破旧的课桌,一名老校长和一名男老师带着20多名学生,因为穷,布楞沟村民不愿意让孩子上学,因为上学家里就少了一个劳动力。而如今,村民们争着把孩子送进学校,办学条件好了,老师多了,孩子们坐在明亮宽敞的教室里,有专业老师进行授课,成绩也非常不错。
远眺布楞沟村,新建的村小学无疑是村子里最漂亮的建筑。宽敞大气的两层教学楼,铺着绿色塑胶的操场……为孩子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如今,水引来了,路修通了,新农村建起来了,村民们过上了小康生活,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真正落到了实处。
十年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在中石化、厦门市湖里区、济南市历城区、方大集团等社会各界的倾力帮扶下,东乡县广大干部群众牢记嘱托、发扬“坚韧执着、苦干实干、感恩奋进”的精神,紧盯小康目标,补短板、强弱项、兴产业、促增收、激内力、树形象,全村整体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4年,布楞沟村在全县偏远特困村中率先实现了脱贫,布楞沟村成了小康路上的标杆,这个曾经被称为“悬崖边”的小村庄被“幸福庄”取而代之。
循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走进布楞沟村史馆,这里是由村民马麦志废弃的老房子改建而成,并被命名为“甘肃省中共党史学习教育基地”,这个位于高山乡北部干旱山区的地方因“沧桑巨变”而远近闻名,也因此成为全省红色教育的热土,是州内外党员干部进行党史学习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增强理想信念和锤炼党性的重要基地。如今,布楞沟村以村史馆红色教育基地为依托、以民俗旅游为主线,利用独特的民俗风情发展文化旅游,让文化“软实力”成为乡村振兴的“硬支撑”。
“今年以来,为进一步加快红色旅游产业发展,打造临夏州级乡村振兴示范村,持续增加群众收入,布楞沟村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全力打造布楞沟村‘一村一品,一户一产业’乡村振兴新发展模式。下一步,我们将紧盯群众增收这一关键,依托沿洮河经济带开发建设优势、折红二级公路穿村而过区位优势、布楞沟村史馆红色资源优势、中石化和济南市历城区等帮扶优势,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大力发展乡村红色旅游,继续提升改建红色教育旅游基础设施,提升南北两山绿化标准,加大技能培训力度,不断推动劳务输转、规模养殖等产业提质增效,着力打造‘布楞沟’品牌,全力打造产业强村、乡村振兴示范村。”张翼庆如是说。
来源:民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