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冠军:科技兴农践初心 菌香满园富乡邻
在州农科院的实验室与田间地头,总能看到一位青年科研人员忙碌的身影。90后的他用6年时光扎根西北,以科技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带领团队在食用菌领域书写产业富民新篇章。他就是临夏州急需紧缺引进人才、州农科院食用菌研究团队负责人乔冠军。
2019年,从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毕业的河南周口小伙乔冠军,放弃东部优越条件,带着科技报国的理想毅然奔赴西北。谈及选择,他坚定地说:“乡村振兴需要科技支撑,这里才是我实现价值的沃土。”初到临夏,他带着团队走遍8县市,采集野生菌种,建立食用菌种质资源库。
6年来,他带领团队累计引进羊肚菌、赤松茸等10大类、38个新品种,成功驯化白参菌、鸡腿菇2种本地野生食用菌,其中2021年引进的金耳栽培技术填补了临夏地区空白。在“传帮带”实践中,乔冠军创新构建“专家+骨干+示范户”三级培训体系,培养技术骨干12名,开展全产业链培训40场次,惠及农户2000余人。
作为州级科研项目带头人,乔冠军针对西北寒旱气候,主持完成《羊肚菌菌种本地化生产及钢架大棚标准化栽培技术研究》等项目,创新形成4项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推动羊肚菌单产提升35%、赤松茸生产成本降低28%。
“科研不能锁在实验室,要变成乡亲手里的真金白银。”乔冠军说。他带领团队首创“三级跳”推广模式:院里研发核心技术、合作社示范种植、农户“零门槛”跟学,在全州建成2个百亩连片示范基地,带动8个合作社发展食用菌栽培1200亩,年产值突破1500万元;撰写的《临夏州赤松茸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获州上领导批示。
从实验室的精密仪器到田间地头的钢架大棚,乔冠军践行着“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科研理念。他带领团队深入全州开展技术指导,推动临夏食用菌产业从零星种植向规模化、标准化转型。2023年,由他主导制定的4项技术规程在全州推广应用,为西北寒旱地区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了“临夏方案”。
夜幕降临,实验楼的灯光依然明亮。乔冠军和团队正在攻关高原夏菇周年化栽培技术。“我们要让食用菌产业突破季节限制,成为群众四季不断的‘绿色银行’。”
记者手记:这位90后科研人的面庞上既有科研工作者的沉静,又透着西北风沙磨砺出的坚毅。这个从河南周口走出的青年,把乡愁化作菌丝,在西北大地编织出共同富裕的脉络。他的故事让人相信,乡村振兴的密码就在那些甘愿俯身大地、把论文写在田埂间的身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