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文化浸润青少年健康成长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春日清晨,阳光洒满康乐中学操场,随着大课间铃声响起,该校2000多名学生有序进入操场,在广播浑厚的吟诵声中,化身为一个个“武林高手”,起手推掌、转身踢腿,一招一式刚劲有力,将《千字文》武术操打得虎虎生风。
这一教育实践是该县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康乐县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本、进课堂、进校园,引导广大青少年延续文化基因、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马步要扎稳,出拳要有力。今天,有一部分同学的动作不是很标准,还有个别同学跟不上节奏。”大课间武术操结束后,康乐中学艺体中心主任马永进在操场上开起微班会,与各班主任、学生一起分析解决演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讲解示范、帮助学生更好掌握动作要领。“武术操按照《千字文》分四部分,现在学习的是第二部分。我们要求学生不光要动作到位,还得有激情,目前来看,虽然有个别问题,但总体还不错。”马永进说。
康乐县在中小学推广《千字文》武术操,不仅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该县教育局基教股负责人粱承华说:“这套武术操是县教育局联系西北师大创编的,动作设计有梯度,适合学生。我们将继续深入挖掘和传承本土文化资源,将更多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学校教育教学之中。”
当前,《千字文》武术操已在该县各中小学推广,成为学生最受欢迎的课间活动。“这套操练习起来比广播体操有难度,可以提高身体协调性和灵活性,还能增进对传统文化诗词的学习和了解。”康乐中学高一学生马惠开心地说。
该县通过《千字文》武术操、经典诵读、非遗传承、实践体验等课程,让传统文化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教育实践。新治街小学“晨诵暮省”、虎关初中的陶艺社团、树风学校的剪纸课程等特色项目,都成了学校的亮丽名片。
近年来,康乐中学以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为契机、特长教学和校园社团为载体,培养多元化人才。每周三下午的社团活动时间,该校瞬间变成传统文化“体验馆”。音乐室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传统乐器和民族歌曲;美术室里,孩子们挥舞手中的画笔,描绘家乡的美景;最热闹的当属剪纸工坊,红纸翻飞间,动植物图案、人物肖像渐次成形……
“注意笔锋的提按转折。毛笔不同于硬笔,用力的轻重、角度的偏差都会影响笔画形态,要用心去感受。”记者走进该校书法教室时,书法教师李昱平正在指导学生高凌杰进行书法练习。“我从初中就喜欢书法,来到康乐中学后,就报名参加了学校的书法特长班。书法老师很专业,我要跟着好好学。”高凌杰说,书法是沉淀心性、体悟文化的过程,他要争取通过艺考进入理想的大学。
该校的教学楼是一个艺术品大展厅,沿着台阶而上,墙上挂满师生创作的书画,有精致的工笔花鸟、水墨江南等作品,也有泛着墨香的各类书法作品。“要让优秀传统文化像空气一样浸润、滋养校园,让每个孩子都能触摸到中华文明的温度。”康乐中学校长张言行驻足在一幅书法临摹作品前,道出该县深耕传统文化教育的初心。
从武术操到经典诵读,从课堂教学到实践体验,康乐县将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这种“以文化人”的教育模式,不仅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注入了青春活力。正如学生在作文中写道:“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我们要用行动让它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