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石山县灾后恢复重建回访报道——教育篇
积石山县灾后恢复重建回访报道——教育篇
让所有孩子有学上上好学
临津中学
康吊村幼儿园的孩子们正在上课
金秋时节,灿烂的阳光洒在积石大地,格外宁静祥和。在这片焕然一新的土地上,最引人瞩目的就是200多所崭新的中小学校和幼儿园。6万多名中小学生和幼儿,在家门口上到好学校、好幼儿园,成为积石山县一道亮丽的风景。
9月10日清晨,在大河家镇康吊村灾后恢复重建安置小区门口,刚满4岁的康吊村幼儿园小一班的杨小刚对奶奶张玉兰说:“奶奶,你回家去,我自己去上学!”一边说、一边和几个小朋友高高兴兴去幼儿园。张玉兰等家长看着孩子们的背影,幸福感油然而生。仅一年多时间,他们不仅有了新家园,而且一座崭新的幼儿园建在了家门口。
张玉兰是大河家镇大墩村人,她家曾经住在半山腰,家和学校之间有一段山路,孩子们上学很困难。
按照“家园建在哪里,幼儿园学校就建在哪里”的要求,康吊村幼儿园建在了该村灾后恢复重建安置小区门口,于2024年9月1日正式开园。如今,安置点及周边幼儿在这里学习成长。
记者跟随杨小刚来到幼儿园,看到这座崭新的幼儿园从里到外高标准的硬件设施、教学用具等一应俱全。据了解,该园占地面积64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4294平方米。园长马芬梅告诉记者:“幼儿园按标准建成,入园幼儿从两年前的38名增加到现在的96名,能保证辖区所有幼儿能在家门口上幼儿园。”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全县50所独立幼儿园和125所依托小学开办的附属幼儿园分布合理,让全县1万多名幼儿在家门口上了幼儿园。
地震后,经过一年多的时间,一座座标准化的幼儿园建成投用,孩子们沐浴着阳光,在这里健康成长,家长们更真切感受到了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如今积石山县的各所校园,每一所都硬件好、学位足、师资配置好、管理模式新,充满朝气。该县城南小学便是其中一所。
城南小学是为解决安置点群众子女入学问题而新建的小学,选址于县城滨河路以南,紧邻安置点。作为当地灾后恢复重建重点教育项目,仅用5个月便完成全部建设任务,创造了高效重建的成果。
学校占地面积达3.2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配套建设7000平方米的标准体育场。校园内2幢教学楼与1幢综合教学楼错落有致,优美的校园环境与完备的设施,为孩子们提供了学习成长的理想乐园。
马仲英、何淑花、马玉3名校长有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注重教师培养。学校教师“老中青”配置结构合理,通过“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师徒结对、共同提高”的方式,结合“请进来,走出去”的模式,教师业务素养和教学水平得到提升。通过一年的努力,教学方面也获得家长认可,越来越多的干部职工把孩子送到了这所学校。
9月11日11时许,记者在校门口采访接孩子的家长,他们纷纷夸赞,学校不仅修建得好,还配备了很优秀的老师,孩子在这里上学,很放心。
在灾后恢复重建中,通过新建、重建和加固维修,全县147所小学分布更加合理、设施更加完善,广大教育工作者感恩奋进,让积石山县的孩子们在家门口实现了有学校上、能上好学的目标。
如今,在积石山县3所普通高中、10所初级中学中,人们最关注的是新建的临津中学。
临津中学是灾后恢复重建重点项目,于2024年8月底建成并投入使用。学校坐落于风景秀丽的大河家镇黄河之滨,因毗邻唐蕃古道黄河古渡口“临津古渡”而得名。
学校占地面积109亩,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总投资1.05亿元,建有教学楼、学生公寓楼、教师公寓楼、实验楼、公共教学楼、多功能报告厅和餐厅等11栋主体建筑,并配备了标准化的运动场地,包括足球场、篮球场、羽毛球场和乒乓球场等,是一所建设起点高、教育功能全、育人环境优的现代化普通高级中学,现有学生1350人,教职工127人。
当人们一直带着临津中学是“刚刚新建的学校、远离县城、教学质量能否保证”的顾虑时,2025年高考成绩出炉,学校第一届高三毕业生中,众多学生考出了好成绩,与县城中学并驾齐驱。
“真是喜出望外!这不仅肯定了我们的工作,更重要的是提振了全校师生的信心,现在全校上下老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劲头很足!”该校副校长马玉华说。
杨芳芳、王怀耀分别是临津中学高三年级语文、数学教师,杨芳芳告诉记者:“今年的学生整体上比去年好,我有信心让教学成绩更上一层楼。”王怀耀说:“有这么好的教学环境,我们有十足的信心,上好每一堂课。”
临津中学的可喜现状,是积石山县中学的一个缩影。全县1.44万名初中生和6069名高中生在优美的教学环境中茁壮成长。
如今的积石山县,每一所学校都在展现着党和政府的关心关爱,诉说着积石山县人民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