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彩礼下厚情谊 幸福账单暖人心

来源:临夏州融媒体中心 发布时间:2025-07-17
字号:
收藏

近年来,永靖县的乡村婚嫁习俗间悄然涌动着一股新风。随着社会观念的转变,“厚彩礼”的旧俗渐淡,“薄彩礼”的理念深入人心。近日,记者走进川城镇的寻常农家,在一个个真实故事里,读懂了彩礼背后的亲情考量与乡村观念的悄然变革。

一份“幸福账单”里的通透

川城镇的马氏门窗店里,53岁的马全福和妻子马哈麦正忙着加工铝合金门窗。提及女儿的婚事,马全福算起了一笔暖心账:“当时彩礼收了6万元,给男方退了1万元,剩下的全给孩子们买了家电、家具这些过日子的东西。”在他看来,嫁女儿从不是“卖女儿”,“彩礼要得太高,年轻人刚成家就背着债,日子怎么舒心?不如少要点,让他们轻手轻脚地往前奔。”

妻子马哈麦接过话头,眼里满是对女儿的疼惜:“只要娃过得好,我们当老人的就踏实。彩礼多少不重要,一家人和气过日子才最金贵。”这份通透,让女儿马青萍始终心怀感激:“爸妈没让彩礼成为负担,我们小家庭才能无忧无虑地生活。”

彩礼“减法”换来幸福“加法”

街头洗车店的马东拉一家也有同样的故事。马东拉的儿子结婚时,给亲家送了30万元彩礼,但亲家退回了19万元,加上儿媳的陪嫁,最终实际花费6万元左右。“大儿媳的彩礼要得少,才能让我的两个小孩子安心读书,对家庭帮助很大。”马东拉说。

马东拉的妻子马阿色说:“我也有女儿,知道养育子女的不易。与其让孩子们背上经济负担,不如让他们把日子过得轻松点。”比起高额彩礼,孩子们的幸福和家庭的和睦才是最重要的。

新风里藏着乡村的文明刻度

如今在川城镇,“彩礼”早已不是邻里攀比的筹码。下岭村村民马贵兰细数着身边的变化:“前几年谁家彩礼高还觉得风光,现在不一样了,大家都念叨‘少要点,别为难娃’,薄彩礼成了新讲究。”

“结婚过日子,靠的是真心和打拼,不是彩礼堆出来的面子。”村民马小虎的话,道出了更多年轻人的心声。

在这场静悄悄的观念变革里,彩礼正从“负担”回归“仪式”,褪去了功利的色彩,显露出亲情的本真。


X

温馨提示:

临夏州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实行统一身份认证,州政府网站身份认证工作依托甘肃省政务服务网完成。网民注册成功,并通过身份认证后,可在全省政府网站实现“一网通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