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泉乡:牛羊产业蹚出富民路
金秋时节,广河县水泉乡的万亩梯田层层叠叠,玉米秆挺拔翠绿;养殖圈舍里,西门塔尔牛悠闲地咀嚼草料,羊群在羊床上欢快奔跑——这幅“牛肥羊壮”的画卷,正是水泉乡依托区域优势与农业基础,将牛羊产业打造成富民产业的生动缩影。如今,从零散养殖到规模发展,从传统圈舍到标准化设施,水泉乡走出了一条产业兴、农民富的乡村振兴之路。
“这20多头西门塔尔牛,再过半个月就能出栏,每头最少能卖1.5万元,预计收入30多万元呢!”在老庄村养殖户马成林的标准化牛舍里,他指着膘肥体壮的牛群,高兴地说。今年春季,马成林一次性引进30多头牛,首批10头牛已经以理想价格售出,这让他对养殖业充满了信心。
而这份信心源自政策的有力支持。以往,养殖设施落后制约了养殖规模的扩大。近年来,借助该县牛羊产业奖补政策,马成林申请了圈舍改造补贴,拆除旧棚、新建圈舍。新圈舍规划合理,配备了通风和排污设施,不仅节省了一半人力成本,还加快了牛的育肥速度。在老庄村,像马成林这样受益于政策、实现养殖升级的农户已有10余户,昔日的“旧圈棚”正转变为承载增收希望的“新基地”。
在水泉村养羊大户马进龙的养殖场,数百只藏羊在崭新的羊床上欢腾跳跃,毛色在阳光下闪闪发亮。作为“二代养羊人”,马进龙既继承了父亲的养殖经验,也紧跟时代步伐,让传统养殖焕发新生。
“过去养羊靠‘土办法’,圈舍是土坯房,雨天漏雨、冬天透风,羊群在换季时容易患病。”马进龙指着羊床介绍,去年乡里推进圈舍标准化改造,他率先响应。利用政府补贴和自有资金,不仅翻新了圈舍,还科学配套了羊床和通风系统。如今,羊群生活环境改善,疾病减少,死亡率显著下降。
除了硬件升级,马进龙还在品种和技术上不断创新。春季养殖耐旱、生长快的小尾寒羊,秋季转向肉质紧实、市场受欢迎的藏羊。他根据市场动态灵活调整养殖品种,并亲自前往外地选购羔羊,同时积极学习防疫和饲料配比技术,成为村里公认的“养羊能手”。
水泉乡的牛羊产业发展并非盲目扩张,而是基于对区域优势和农业基础的充分发挥。位于广河县东南部的水泉乡,依托独特的地理条件和农业资源,打造了八羊沟旱作农业长廊。万亩梯田种植的玉米和饲草,为牛羊提供了充足、优质的青贮饲料,形成了“粮饲兼顾、以农养牧”的良性循环。
今年以来,水泉乡立足养殖产业基础,聚焦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方向,创新推行“联户经营、抱团发展”模式,集中建设园子村千头牛联户养殖基地和牛康家村和美乡村养殖基地,共建牛棚48座,推动全乡养殖产业向集中化、规模化、科学化迈进,让牛羊产业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钱袋子”。
“近年来,水泉乡紧紧抓住‘广河羊羔肉’区域品牌优势,充分挖掘八羊沟旱作农业长廊的资源潜力,将牛羊养殖产业作为群众增收和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全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发展。今年已完成牛羊圈舍改造37户,新建牛羊棚85座,为6户农户铺设羊床1440平方米。通过改善养殖环境,疫病防控能力和养殖效益显著提升,取得了切实成效。截至目前,全乡牛存栏量达2.15万头,羊存栏量突破13.5万只。”水泉乡人大主席马进元说。
今日的水泉乡,牛舍中的“哞哞”声与羊圈里的“咩咩”声,共同奏响了乡村振兴的“幸福乐章”。从一头牛的增收,到一群羊的致富,牛羊产业已成为全乡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