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鹿鸣 景美民富
夏日清晨,太子山云雾缭绕,关滩沟溪流潺潺,绿荫步道上游人如织,笑声与呦呦鹿鸣相映成趣。作为景区核心亮点的梅花鹿苑,吸引众多游客驻足。
这幅生机勃勃的生态画卷背后,是关滩沟景区精心探索的富民之路:依托生态资源优势,让周边群众在家门口端稳“旅游饭碗”,共享绿色发展红利。
家门口的“金饭碗”:就业岗位惠民生
关滩沟生态旅游经济开发有限公司自成立伊始,把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作为核心使命,选择更直接、普惠的路径——创造家门口的就业岗位。
景区内保洁、安保、票务、观光车驾驶和生态管护等数10个岗位,优先向周边村庄村民开放。村民马索菲在景区担任保洁员已有2年,“在家门口按月领工资,还能照顾老人孩子,比过去四处打零工踏实多了!”谈及这份工作,她脸上洋溢着笑容。通过定向招聘和针对性技能培训,该公司帮助村民实现了从“靠天吃饭”的传统农耕到“靠景增收”的现代服务转变,就业稳定性显著增强。
山门外的“热经济”:产业链条促增收
景区大门外炊烟袅袅、人声鼎沸。依托景区客流,村民临路土地价值凸显,被敏锐的商家租用,建起各具风味的农家院集群。“康家茶园”“乡野牧歌”“清水湾”等招牌林立,每到周末,几乎座无虚席。地道的农家菜肴、新鲜的时令野菜,让游客流连忘返。
这些蓬勃兴起的农家院,成为拉动村民增收的重要引擎。一方面,农户通过出租土地获得稳定的财产性收入;另一方面,农家院运营创造了大量厨师、服务员、采购员和管理员等岗位,优先吸纳本地劳动力,形成一条扎根乡村的餐饮服务产业链;还有当地农户种植的蔬菜、养殖的家禽及采摘的野菜等优质农副产品,依托农家院平台找到了销路,实现了“田间地头直通游客餐桌”。从利用资源禀赋到创造各项经济社会价值再到反哺资源,关滩沟景区的生态富民模式形成了完美闭环。
山野间的“微市场”:自主经营添活力
景区步道旁,虽未专设特定区域,却自然形成了充满乡土气息的“活力集市”。村民们自发摆摊,土蜂蜜、山蕨菜、手工虎头枕和绣花鞋垫等充满地域特色的农副产品及手工艺品琳琅满目,供游客选购。
养蜂能手马中雄是关滩沟村的养殖户,他说:“以前品质这么好的蜂蜜也愁销路,现在景区把游客引到家门口,蜂蜜卖上了好价钱,收入增加不少!”这种低门槛、自主性强的经营方式,有效盘活了村民手中的资源禀赋,让农副产品与乡土手艺直接转化为经济收益,增添了市场活力。
“鹿苑经济”亮品牌:特色体验增效益
景区公司深挖资源潜力,将梅花鹿苑这一核心资源精心打造成特色体验高地,引导村民深度参与。
苑内梅花鹿温顺可爱,呦呦鹿鸣不绝于耳。游客可近距离观赏,也可在专业饲养员指导下体验亲手投喂的乐趣,人与自然和谐互动,其乐融融。景区还推出骑马、骑白牦牛等体验项目,颇有山野意趣。
村民王全成经过培训,成为鹿苑的饲养员和伴游引导员,他说:“以前只觉得鹿好看,没想到还能在家门口靠着它们挣钱!这份工作既有趣又稳定。”景区公司通过组织专业培训,帮助村民掌握梅花鹿习性和互动服务技能,推动其从传统农牧民向特色旅游服务提供者转型。
如今,梅花鹿苑成为吸引游客的“金名片”,其衍生的鹿茸酒等特色产品也备受青睐,成为景区创收的“活招牌”。
创新模式拓未来:共建共享谋新篇
关滩沟富民探索的脚步未曾停歇。为丰富业态、提升家庭游客吸引力,景区公司已明确规划,明年将引入系列儿童游乐设施。
“经营者仅需缴纳基础清洁维护费即可入场,免除高额租金与复杂分成机制。我们就是要降低门槛,让周边有意愿、有能力的乡亲,特别是小本经营者,都能轻松分享景区发展红利。”景区负责人表示,将儿童游乐区打造成群众参与度高、增收效果好的新增长点。
关滩沟模式的成功,关键在于构建了“政府主导(州农业农村局)、公司运营、市场参与、群众受益”的有效机制。通过创造岗位促就业、规范引导特色经营、搭建低门槛创业平台、显著降低群众参与成本等,探索出了一条让群众在家门口吃稳“生态饭”、挣足“旅游钱”的有效路径。
云雾掩映太子山,鹿鸣声声关滩沟。潺潺溪流映照着农家小院升腾的炊烟、集市摊主收获的喜悦、萌鹿伴游的温馨场景及孩子们对未来的期待……
这生机盎然的画卷正生动诠释着:当发展的指针始终指向民生福祉,家门口的绿水青山,就一定能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靠得住的“幸福靠山”。